“北方山水画派”是中国画流派之一。“北方山水画派”创始人荆浩,他以气势雄壮,云中山顶,四面峻厚,阴阳向背的特点,创造了这种代表北方山水特色的画风,也使他开创了“北方山水画派”而传承久远。
荆浩的生平
荆浩(生于唐末,卒于五代初梁),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,划时代的大师,河南沁水人,还有说是河内人。荆浩早年“业儒,博通经史,善属文”,而且能作诗,博雅好古是他人生的兴趣。在唐末天下大乱之际,他隐退不仕,藏于太行山的洪谷山中,其间有田地数亩,常耕而食之。这时期,他摒弃一切功名富贵之杂欲,全面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和研究。在他进入创作之前,经常登山,观看古松、怪石、祥云,并携笔写生,以便绘画时参考和研究,同时他还很注重研究古代的山水画法和画学理论。由于荆浩在创作和研究山水画的过程中,积累了大量的资料,并进行理论著述,他所著的《笔法记》,被人进入秘阁。从而使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处于极重要的地位。
荆浩的山水画艺术
荆浩的画流传到今天,已很少见了,不过还有《匡庐图》、《秋山瑞霭图》、《崆峒访道图》等,其实这几幅作品,也不一定是他的真迹。
荆浩的画善为云中山顶,四面峻厚,其山与树,皆以秃笔细写,形如古篆隶,苍古之甚,突显有笔又有墨的表现方法。他的有勾有皴,阴阳向背的绘画效果,这也是中国山水画技法完全成熟的标志,荆浩的山水画画法主要是从水墨画方式画成的。
现存荆浩作品中的《匡庐图》,有宋代的宋高宗皇帝的“荆浩真迹神品”的题款,这就说明了这幅《匡庐图》在宋代就被定为荆浩真迹。此图作为研究荆浩山水画面貌,具有参考价值。图中画的是江南庐山,然而其生活基础多以北方山水描绘的,整幅画上面留天,下面留地,形成对应样式。他的画不仅“云中山顶,四面峻厚”,而且山顶多置松树或密林。又由于荆浩长期认真的观察和体会,从而说明他画的山体现了北方山水画的特色。荆浩所绘制的山水画是前无古人的,从而说明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,他创造的山水画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。
荆浩的影响
荆浩作为划时代的大画家,一是从他的绘画实践;二是从他的绘画理论方面,都具有很大的成就。
荆浩他的《笔法论》是继承了宗炳、王徽提出山水画传神的理论后,又提出的“图真”论。并第一次为山水画提出了“六要”的绘画法则,其中有“神、妙、奇、巧、有形病和无形病”的要点。以上几点为当时或后世的绘画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。而且影响深远。
荆浩将笔和墨这本来只是绘画工具的东西,从他开始赋给笔和墨的一种新义,把它作为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绘画的一种效果,从而影响了中国绘画千余年和不可忽视的画史地位,还有他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。
荆浩又是继李思训之后,专攻山水画的一位伟大画家,他把后起的北方山水画推入中国画的首位。他还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和独特的绘画理论,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局面,他也是山水画的大宗师,更是山水画史上的大画家。 |